2015年8月18日

關於勇氣

也許嘗試任何未接觸過的事物總是會感到恐懼、擔心或害怕
讓我們選擇停留在保護傘或安全網之下。
我們很期待改變,可是卻始終停滯不前,
看著那些勇敢突破的鬥士們,心中不免留下遺憾…

在我遠行之前,我焦慮、我擔心、我徬徨,
但這些負面情緒對未知的旅途並沒有幫助。
我不想把心思放在無法掌握的恐懼感本身,
我能做的是要專注在我能控制的行動上。
所以我選擇採取行動,嘗試克服那些混亂我腦中的心思。

台灣是遠行前的第一站,
因為我深信這段過程中所遇到的狀況,
都可能是遠行時會面對到的縮影。
我在鄉鎮裡留下足跡,我在足跡下累積勇氣,
我在勇氣中得到經驗,那些經歷過的錯誤、恐懼和挫折都轉化成能量。

喜歡美國作家馬克吐溫的一段話:
「二十年後,你會發現從前沒做的事比做過的事更教你遺憾。現在就解開繫船的繩索,揚帆駛離安全的港口,航向吹彺赤道的信風,去探索、逐夢、發現吧。」

記得,
別讓遺憾陪著你度過餘生,請帶著那份驕傲走向未來。



2015年8月17日

搭錯車的我們是否有更好的選擇

他是一位高一升高二社會組的學生。
在這個年紀時已清楚臨床心理是未來志向,
但臨床心理是屬於自然組的科系,與現在所讀組別有所差別。
仔細思考了一段時間之後,他發現自己對臨床心理充滿興趣與熱情。
但如果選擇轉組,卻又擔心跟不上大家的進度,
而自然組別中的數學、化學更是不擅長科目...
很多人告訴他不要轉組,勸退他的想法,另一派的人告訴他想去就去。
他更擔心理科程度比不上別人,害怕自己的成績不理想,
也得重新適應新的老師、同學…等。
他不知道到底該不該往前踏出去,朝著理想前進?
內心產生激烈的拉鋸戰....

相信大家都有搭錯火車、公車、捷運與其他交通工具的經驗。
當我們意識到搭錯車時,直覺反應就是要立即下車,
改搭「正確方向」的車或其他交通工具,為的就是要前往「正確目的地」。
即便會多花一點時間,即便可能遲到,
即便落後那些同樣前往同一個方向的旅客,
但至少我們都知道那個遠方,才是我們真正想抵達的地方。

我曾在大學講座後詢問大二、大三的同學,
現在所讀的科系還喜歡嗎?未來有可能從事相關行業嗎?
部份同學是肯定的,但部份同學卻陷入沉思…
很多同學在高中/職階段就因為選錯了科、讀錯了組,
讓大學四年繼續銜接著高中/職的無頭車開往一個不想抵達的遠方。
好像這樣的時間投資,所得到的一張畢業證書、一個學歷。
是為了滿足社會的期待與父母、同儕的認同,
卻從來不是為了成為未來那個更好的自己所努力。

我在高職時就讀「建築製圖科」因為兄長們都是此科系的高材生,
加上家裡也是從事相關行業,讓我真得以為這是我想要的。
三年畢業之後,我也順利的拿到證照,但我卻突然發現其實並沒有那麼喜歡。
說到底也不過是為了面子,為了不想被當異類,
為的是讓那個討好世界的面具可以掩飾我無法抵抗的懦弱。

大學時我從工科轉商科,選了「行銷系」就讀,
考試的科目有八成都沒有出現過學校的課綱之中。
但如果遠方的道路是明確的,那麼前方的阻礙只不過是累積經驗的基石。
畢業的那一年,我在喜歡的公司從事熱愛的工作-行銷
那一刻,我真正的明白,對內心所渴望的事情負責,是一件人生最棒的禮物。

如果你跟他一樣站在一個人生的十字路口,
吸收不同的意見之後仍無法做出決定,
甚至因為那些聲音不斷地在腦中相互拉扯,
讓自己開始懷疑自己…
不妨試著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又或是試著給自己一些建議-
假設你現在是一百一十歲,有人剛發明了一架時光機器,
你可以使用這個機器回到現在這個時候的你相聚十分鐘,
屆時你會想對現在的自己說些什麼?提出哪些忠告?

相信現在你的心理已經有答案了。

記得,做自己喜歡的事,成為自己喜歡的人。


2015年8月9日

想請問如果自己對人生完全沒方向時該怎麼辦!?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英國文豪狄更斯 (Charles Dickens)

現在的我們選擇變多了,路也變得寬廣多道,
可以在不同的道路上看見以往未曾感受的景色;
我們可以運用的資源也變得豐富許多,
參考與學習的對象也不再只是單一模樣。

也因為如此,
我們選擇變多卻讓內心迷惘,
前方的道路既清楚卻又顯得模糊。
我們追尋一條看似正確的道路,
卻無法確定是否為內心所追尋的道路。
遠方的哪一條路才是真正的志向?

人生的道路從來沒有正確答案,
每一條路都是對的,同時每一條路也可能是錯的,
而你是否願意承擔失敗的風險與挫折,
是否認真看待踏出的每一步所帶來的失與得。

請記得,
不是每一條路都是通往康莊大道,
但每一條路一定都有獨特的風景等著妳去經歷。
而那些所走過的路,都將成為妳的生命經驗,

最終必定能引領妳找到生命的出口。


2015年8月2日

【婆婆的智慧】


2015年四月受邀到高雄醫學大學演講,
一如往常提早到了現場準備,
在講座開始前,我留意到有幾位年紀稍長的聽眾也在現場,
好奇地詢問老師:此講座是否開放校外人士參與?
老師告訴我,校內有推廣全人終身學習,這些都是「樂齡大學」的學生,平均年齡約為五、六十歲。
講座不該只是單向溝通,我更重視與台下聽眾之間的互動。
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年約六十幾歲的婆婆提出一個特別的疑問,
當時的她微微地笑著,微微低著頭讓眼鏡落在下眼簾,緩緩地開口說:
「老師,你覺得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和識萬種人有什麼樣的關聯?哪一個比較重要?」
在我求學階段,我從來不覺得課本上的知識有多重要,
那些頂多是為了班級競爭裡好看的名次,為了老師熱熔膠與藤條威脅下的生存,為了家長肯定眼神的虛榮心。
還好我一直都不在意,所以我得到愛玩的標籤,
受到老師的關愛及家中長輩對兄長的偏心。
一直到我旅行時才發現,
那些曾經出現在課本的知識,竟然一次又一次地出現在我的生活中,
而我對它們卻如此地陌生…
它可能是一個英文單字或文法,
它可能是一個化學常識或概念,
它可能是一個地理觀念或知識,
它可能是一個歷史意義或意識,
我開始閱讀大量的書籍,試著將那些曾經擦身而過的知識帶回生命裡,
也試著讓這些文字與圖片真實地與現實生活產生連結。
旅程中,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
他可能會給你勇氣,跨越內心的恐懼與不安;
他可能會給你幫助,解決生活的挫折與低潮;
他可能會給你智慧,避開可能的阻礙與困難。
我開始學會用更謙卑的自己看待這個世界,用開放的心接受世界多元的聲音。
重新愛上學習是「行萬里路」給我最好的禮物。
而婆婆說的「識萬種人」已在當下成為最好的解釋,
因為曾經的旅程,我才有機會在這個時空遇見婆婆,一起品嘗她的人生智慧,

相信在未來的她,也會持續為自己的生命增添不同故事。